资讯分类

从德国乡村振兴得到的启示

2021-08-31 11:44

德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早,在其城市化的不同阶段,农村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大相径庭,其乡村振兴对策也在不断调整。德国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后,也面临着农村发展的挑战。在城镇化率30%-50%的发展阶段,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,大面积农村土地被抛荒,农村景观和生态环境受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破坏。在城镇化率50%-70%的发展阶段,人口和就业向城市集中导致农村人口进一步减少,村庄“空心化”更加严重,村庄衰落趋势更加明显。城市化率超过70%后,无计划的“返乡运动”导致农村建筑密度增大、交通拥堵、土地过度开发、土地利用矛盾激化,工业化思维的构建和转化破坏了农村原有的村落形态和自然风貌。


乡村振兴


进入新世纪以来,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公共服务规模不经济,德国农村仍然难以避免人口下降和经济活力下降的问题。德国正面临着人口“再城市化”和农村“再振兴”的新挑战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,德国应对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方法大不相同。值得注意的是,城市化率接近并超过70%后,德国乡村振兴的做法更加全面系统。一是产业“逆城市化”将增加农村就业机会。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大规模的重建使城市成为经济和生活的中心。此外,农业机械化使大量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,农村人口大大减少,农村发展缺乏活力。针对这种情况,德国颁布法律,促进小农退出后土地流转集中,发展规模化农业经营,改善农村基础设施,提高农村生活水平。通过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和功能区布局规划,强化小城镇的产业配套和服务功能,增强对大企业的吸引力,使“在小城镇工作、回农村生活”成为理想的工作生活方式,形成产业和人口“逆城市化”的发展趋势。二是通过“村庄更新”提升农村生活质量。经过工业化带动的“逆城市化”阶段后,德国农村人口结构由传统的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。要让这些人留在农村,除了就业,还需要增强农村绿色生态环境和特色对他们的吸引力。三是通过创新发展推动乡村振兴。通过村庄更新项目的实施,德国大部分村庄形成了特色鲜明、生态宜人的生活环境。但由于农村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减少,基本生活服务因市场规模不足而供不应求,生活便利性下降导致农村人口进一步外流。

德国乡村振兴的启示:让中小城镇“新节点”活起来。中德两国发展阶段不同,在农村土地所有权、乡村治理结构、城乡关系等重大制度安排上存在较大差异。然而两国都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传统,都非常重视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发展。


新视野集团

为蓝天洁地而来,为青山绿水而战

 


地址: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经开区海大工业园区B1-B2栋 
网站:
www.qingfkj.cn

新视野集团

贵州清风科技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  版权所有    黔ICP备17003549号     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 贵阳

TOP